臨沂市博物館鎮館之寶——金縷玉衣
在臨沂市博物館內,有一處相對獨立的空間——【國寶廳】,展廳內有一件神秘的文物被穿在人體模型上,這就是平躺置于玻璃柜內的“金縷玉衣”。
提起這件漢代文物,臨沂人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想要知道它背后的故事,不妨靜下心,聽我們為您講述。本期記者帶著您走近臨沂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金縷玉衣。
瑰寶檔案:推斷時間為西漢早期
漢代人認為,玉器是大自然饋贈的寶物,它凝結了天地的精華,把玉片覆蓋在人體的不同部位便可以讓死后的尸身不腐朽,這種說法或許正是漢代先人制作玉衣的初衷,也正是基于這種追求不朽的祈愿,漢代金縷玉衣盛行一時。
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目前,國內共發現的20余套玉衣,其形制大多相同,形如鎧甲,包括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及腳套等部分。而之所以把它作為鎮館之寶,除了金縷玉衣本身的文物價值以外,它還有著其他非常珍貴的價值。
這件金縷玉衣奇特之一在于它的形制,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套只有頭套、手套和腳套而沒有四肢和上身的玉衣。
玉衣由1140塊玉片組成,玉衣制作精巧玲瓏,藝術造詣驚人,玉片以長方形為主,全部用新疆和田白玉組成,磨制得很薄,溫潤晶瑩,每片玉片的角和邊緣都鉆有為穿系而制作的小孔,玉套用金絲以十字交叉式連綴而成。玉衣設計精巧,拼合得天衣無縫,屬稀世珍品。玉衣共分成五部分,分別套罩在頭部、兩手和雙腳上,其用意似乎在于以點代面,即用身體最末端的幾個點來代替全身,起到象征性的作用。其形制為國內僅見,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曾多次出國展出。
意義:玉衣年代早,意義特殊
關于墓葬的年代,根據墓室形制與隨葬品的時代特點,特別是出土錢幣中僅見半兩錢而不見五銖錢的特點推斷,該墓其年代下限最遲不會晚于漢武帝時期,其年代應為西漢早期。這在國內出土的玉衣中是屬于非常早的,而這套金縷玉衣也正式成為我國迄今發現的為數不多的西漢早期金鏤玉衣。
瑰寶探究:玉衣不完整,是為何?
玉衣為何只有頭、手、腳套,沒有上衣和褲子呢?專家推測有三種可能:一是墓主人級別不夠殮以整套玉衣;二是因為玉料的缺乏;三是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面幕”、“綴玉衣服”。劉疵墓為西漢早到中期的墓葬,這套玉衣可能是早期的獨特形制。該玉衣的形制與其他墓葬出土的金縷玉衣形制大不相同,這也正是它的重大考古價值之一。在全國僅此一套,它的發現不僅使人們看到了早期玉衣獨特的形制,也為研究漢代帝王貴族葬俗和玉衣制度的形成增添了寶貴資料。
說到這里,你一定好奇,出土了這么高級別的一件文物,墓葬規模應該很大吧?據介紹,當時整個墓葬面積小,形制簡單,為石槨木棺、單葬形式,那么,這位身穿玉衣下葬的墓主人,會是誰呢?
專家在一枚印章上發現了線索——在玉衣頭部右側,放著一顆瑪瑙印章,上面刻著“劉疵”二字。專家因此認為,這套金縷玉衣的主人應該就是劉疵??上У氖?,由于史書對此人并無記載,所以迄今為止,專家們依然無法確切考證。有專家認為,結合該墓葬隨葬品來判斷,墓主劉疵可能是一位漢代宗室。也有專家通過墓中出土的環首刀等兵器,推測墓主人或許是位戰績赫赫的功臣,而“劉”姓很可能為皇帝賜姓。也有學者認為該墓主為魯侯奚涓的母親疵。對于墓主人的身份,民間還流傳著另一個版本,說劉疵是漢代一位戰死在這里的大官。
無論是學者的猜測還是當地村民的傳說,穿著金縷玉衣的這位劉疵究竟是誰,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將等著我們去解開這個謎團。
撰文、部分圖片來自臨沂市博物館。(記者劉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