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青島|李村大集:集市歷史的“活化石”
碧海潮生是故鄉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第四部分·非遺文化
40
李村大集:集市歷史的“活化石”
跟著家里人去趕李村大集,是幾代山東青島人童年里的一把糖果、又香又大的瓜子、熱氣騰騰的脂渣火燒、滋滋冒油的戳子肉、酸甜可口的糖葫蘆、琳瑯滿目的橘子蘋果……在物質不那么充裕的年代,趕李村大集,尤其是臘月里趕李村大集,是青島人的一種生活儀式。那種樸素的生活情結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平淡日子里一種溫暖的慰藉。
■李村河的河床上,流淌著一部小商品貿易的發展史。 宋新華 攝
李村河的河床上,流淌著一部小商品貿易的發展史。李村河發源于石門山,屬季節河,李村正在它的中游,旱季時,河水退去后裸露出的河灘,聚得起吆喝叫賣聲,攏得住土特煙火氣,正好用于舉辦集市。李村大集具體出現的時間無法考證,同治版《即墨縣志》所附的即墨縣地圖上面也出現了“李村集”的標注。近代的李村大集已頗具規模,據《膠澳志》記載,“鄉民張幕設店,米糧、布匹、木器、農具及家畜應有盡有,臨時營業恒得千數百家,集會人數二三萬?!崩畲宕蠹呐d盛,也吸引了外國人的注意。德國人海因里希曾在《山東德邑村鎮志》中描述舊時李村大集的熱鬧景象:“人們去趕集不僅僅是買賣貨物,而是過節,與朋友數人一起吃頓飯,聊聊天,談談新聞。在集市上可以聽到各種事。甚至還有說書人,講述長久在民間流傳的故事和神話?!?/p>
“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買不到”,李村大集是公認的“青島第一集”。李村大集逢農歷二、七為集,1916年出版的《李村要覽》記載,李村大集上有日本產棉紗,濰縣茶葉、海州豌豆,大連玉黍,上海運來的火柴、粗紙、棉花,泰安、萊蕪的芝麻,以及城陽的小麥、即墨的黃酒、嶗山的松柴、平度的雞蛋以及李村高粱、地瓜干等售賣。肉市、菜市、面食市、山貨市、海貨市、中醫藥市、瓜果市、鞋襪市、布匹市、農具市、舊貨市、牲口市……李村大集逐漸構建起了自己的秩序,成為李滄交易和經濟的中心。曾經,李村大集更是匯聚了天南地北的“當家貨”,棲霞蘋果、眉縣獼猴桃、濰坊蘿卜、東北凍豆腐、臨沂杜鵑花,沙子口鲅魚、王哥莊鮑魚、紅島牡蠣、鰲山衛海參……滿是夯貨。據統計,李村大集商品一度超過十萬余種,小到針頭線腦,大到二手汽車,可以說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李村大集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商品交易場所,歷史、文化在這里交匯,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群體記憶。2008年12月,李村大集入選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在李滄區老照片上,留著辮發的鄉人在大集河灘上圍著戲臺看戲的情景今日看起來仍那樣生動。在文字記載的史料中,李村集市上即有各種民間文藝活動與演出,柳腔戲是這里群眾喜愛的小戲,拉洋片、說山東快書、變戲法、打漁鼓、打蓮花落、練把式賣藝的也可偶見。李村大集是中國集市歷史的“活化石”,見證著青島的城市變遷,記錄著青島人的民俗風情,是傳承與發揚非遺文化的根據地。
不過,李村河一直以來都是泄洪通道,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期間,李村大集曾進行過三次搬遷。每到汛期,大集都要面臨嚴峻考驗。為了徹底解決一系列安全隱患和食品安全等問題,同時也將李村河中游打造成綠色產業帶和城市居民休閑旅游觀光帶,李滄區最終決定對李村大集進行搬遷。李村大集搬遷工程于2015年4月正式啟動,2016年7月1日正式開業。新李村大集位于重慶中路與青山路交叉口,主要分為農貿市場區、文化交易市場區、趕集區和停車區。其中,趕集區1.2萬余平方米,用于逢二、逢七趕集,就是為了能讓老傳統得以保留。
幾經搬遷、改造的李村大集,與它所在的這片土地緊緊相連。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李村大集形成了傳統商貿與文化融合發展的良好形態,帶有濃厚青島印記的李村大集,不僅折射出青島商業的發展史,更是青島文化的一種獨特表達,青島人特有的文化性格,在熱鬧與喧囂中,有了最生動的注解。(青報全媒體記者 馬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