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青島|茂腔:戲曲之花,開在文學之巔
碧海潮生是故鄉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第四部分·非遺文化
38
茂腔:戲曲之花,開在文學之巔
自清代以來,京劇在傳統戲曲里被稱為“大戲”,占據劇場主流,相對應的地方小戲在趕集、趕會、平民劇場等場合表演,也得到了長足發展。茂腔就是山東地方小戲的代表,根據“中國非遺數字博物館”記載,茂腔是流行于青島、濰坊、日照等地的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傳說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稱“肘子鼓”,據說是因民間藝人肘懸小鼓拍擊節奏演唱而得名?!爸庾庸摹卑l展出一系列地方小戲,茂腔在其中影響力較大,被譽為“膠東之花”。
■茂腔精品劇目《秧歌鄉的故事》劇照。 王 雷 攝
茂腔大約在清代道光年間已廣泛流傳于山東半島一帶,流傳過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來的肘鼓子調,也可理解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調。1865年左右,蘇北人“老滿洲”沿臨沂向北演唱,將柳琴戲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這種唱腔,當地群眾稱之為“打冒”或“打鳴”,取其諧音,“本肘鼓”逐步衍變成“茂肘鼓”。1949年青島解放,膠東文協進入青島,在整理規范民間戲曲時把“茂肘鼓”定名為“茂腔”,這一名稱被各地接受,出現了十多個茂腔劇團。
茂腔的發展過程中,融合了多個戲種的特點。茂腔在本肘鼓時期只有鼓、鈸、鑼等打擊樂伴奏,茂肘鼓時期開始使用柳琴伴奏,后來受京劇、梆子等的影響,采用京胡為主奏樂器,按京劇二簧定弦,并用二胡、月琴配合,陸續增添了嗩吶、笛、笙、低胡、揚琴等民族樂器。在行當方面,茂腔起初只分生、旦、丑,后來根據京劇行當劃分角色,分工更加細致齊全。
據《茂腔發展概述》介紹,茂腔吸收了膠州大秧歌、膠州八角戲、諸城秧歌等唱腔特點,適合演繹大喜、大悲的劇目。
茂腔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東半島居民的喜愛。茂腔中女腔特點尤為明顯,給人以悲涼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婦女們的共鳴,和柳腔對婦女們的吸引力類似,茂腔也被俗稱為“拴老婆橛子戲”。在茂腔140多個劇目里,以《東京》、《西京》、《南京》、《北京》、《羅衫記》、《玉杯記》、《風箏記》、《鑰匙記》、《火龍記》、《絲蘭記》、《絨線記》、《蜜蜂記》等“四大京”、“八大記”最為知名。一出好戲,往往吸引四里八鄉的愛好者觀賞,出現“村村皆有茂腔聲”的盛況。膠州一位秀才曾為茂腔撰寫對聯:咋來一聽,酥一陣、麻一陣、難受一陣,速速拔腿就走;聽上兩天,生也好、旦也好、唱得也好,問問哪里接臺。(接臺,即下一場演出的場所。)對聯雖不甚工穩,卻傳神描摹出鄉村士子對茂腔從驚異、疏遠到接受的過程。
從鄉村到城市,從村頭到劇場,解放后,茂腔迎來了新的發展,李玉香、李蘭香、宿艷琴、曾金鳳等著名藝人在舞臺上大放異彩,光明劇團、金光劇團等專業劇團也把茂腔帶到了全國多個城市。百年來茂腔深植民間,也深深影響了民間。著名作家莫言把茂腔化為“貓腔”,寫入了他的代表作《檀香刑》里?!短聪阈獭芬?900年德國人在山東修建膠濟鐵路、袁世凱鎮壓山東義和團運動為故事背景,這一年代背景恰好與茂腔的發展黃金時期相重合,因而在《檀香刑》里“貓腔”的戲份特別重,因得罪德國人而慘遭檀香刑的孫丙,本身就是個貓腔藝人。莫言在《檀香刑》后記里寫道:“我在這部小說里寫的其實是聲音?!毙≌f中里的重要角色往往本身自帶“戲份”,如書中的大清第一劊子手趙甲,他唱著茂腔《走馬調》登場,而女兒孫眉娘哀悼親爹孫丙,唱的是茂腔《大悲調》。茂腔與小說劇情的融合絲絲入扣,茂腔這朵曲藝之花,在莫言的筆下登上了文學之巔。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茂腔與其他地方戲種一樣也經歷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低谷和新世紀的事業煥發期。如今,對于茂腔的整理、傳承工作正在茂腔多個流傳地展開,而茂腔博物館、茂腔藝術節的出現也讓茂腔藝術得到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發揚光大。從膠州、黃島到日照、高密等地,茂腔韻傳四方,源遠流長。(青報全媒體記者 米荊玉)